关于未来


“星辰大海不是笼中鸟一厢情愿的幻梦
一切的意义正在于追寻意义的过程本身”

——居士六如《创世诗(九):然后,向着明天》

关于人生

Be yourself and don’t go with the flow.

——时子延

Social Skills / Empathy / Motivation / Self-Regulation / Self-Awareness

人生规划

  • [ ] 在医学与生命科学领域有所建树,服务社会与世界;
  • [ ] 在心理与教育层面关心大众和儿童;
  • [ ] 在对生活的感悟与对美的体验中认识自己;
  • [ ] 用心创作,在文字中修行;
  • [ ] 和爱的人在一起,为所有自己所爱的人带来安定的生活。

2024.1.3

本科目标

  • [x] 健康:揭下DPD的标签,修养身心,锻炼身体,恢复状态;
  • [x] 家庭:照顾好家人,与家人保持亲密的关系,重视家庭情感;
  • [ ] 事业:完成CPU/UoM学业,IELTS 6.5/7.0,准备申研;
  • [ ] 金钱:寻找有价值的实习/兼职工作;
  • [x] 思想:拒绝内耗,发现自我,继续追寻人生意义;
  • [ ] 经历:完成第一阶段留学,增加更多科研经历;提高信息收集整理能力;与朋友保持联系;
  • [x] 其他:恢复高三时放下的写作,保持初心,保持独立思考与内心清明。

2024.1.3

关于现在

自己这个东西往往是看看不见的,只有撞上一些什么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能知道自己是什么。

——山本耀司

本科第一阶段(CPU)

  • [x] 持续阅读中英文教材、论文、网页;

    Need to be continued

  • [x] 依托参加生物竞赛阶段掌握的生命科学知识储备与科研素养,保持对前沿生命科学与技术进步与发现的信息关注;

  • [x] 学习中持续积累过程性材料,以“以教代学”的形式产生一系列教学材料,发布于知乎、Bilibili等平台;

    大部分笔记发表于Blog

  • [x] 在积极参加大创项目、iGEM、蓝桥杯、挑战杯、“互联网+”等竞赛中激发自己快速学习的能力,积累经验与想法;

    大创/蓝桥杯/“互联网+”/暑期实习

  • [x] 对拥有知识储备及兴趣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精神病学等领域进行大量阅读与学习,培养学术品位及学术视野;

    Paper / Talk / Symposium

  • [x] 尽快了解UoM Year 3/4教学计划与内容,以确定自己具体的发展方向与研究课题;

    确定研究方向:肿瘤/RNA/代谢/免疫

    备选:神经/情绪/感觉

  • [x] 英语(无障碍听讲、讨论、论文撰写)

    Presentation / Journal Club

2024.1.4

关于未来

“然而追求者的生活永远崭新
即使生活将我百般愚弄
我仍要作第一百零一次追寻”

——居士六如《创世诗(三):罪人挽歌》

本科结束时的立足点

  •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 School of Health Science
    Bachelor of Science (Hons) in Clinical Pharmacy

    Part of the prestigious Russell Group of universities, A red brick university

  •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 School of Basic Medicine and Clinical Pharmacy
    Bachelor of Science in Clinical Pharmacy

    Project 211, Top 1 university in pharmacy in China

下一步的发展

PhD

PhD 是完整的博士培养项目,周期通常为 3–4 年(港校多为 3–4 年,新加坡一般 4 年左右)。PhD 的核心是独立科研,要求学生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高质量论文,并在结题答辩中展示原创成果。相比 MPhil,PhD 对科研独立性要求更高,也意味着申请时对学术背景、科研潜力、语言成绩等要求更严格。港新 PhD 申请通常需要先联系导师(部分项目会要求面试),并且有的院系会建议先读 MPhil 再转 PhD。

选择项目组远大于选择排名靠前的学校。

一般情况下,生命科学学院的项目比医学院的更好申请。

Base in China
Base overseas

MPhil

MPhil 是以研究为主的硕士学位,通常为期 2 年(部分学校 1.5 年)。与授课型硕士不同,MPhil 更像是一个“小型博士”,要求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独立课题研究,并撰写论文通过答辩。它既可以作为博士前的过渡阶段,也适合想积累科研经验、发表论文或转行学术的人。在香港和新加坡,MPhil 往往是进入 PhD 的“跳板”,尤其适合本科阶段科研经历不足、GPA 或背景稍弱的申请者。

目前香港 MPhil 名额较少,相较于 2 年的 MPhil,导师更偏向于招能稳定工作 3-4 年的PhD。

项目链接同 PhD

  • HKU
  • CUHK
  • HKUST
  • NUS
  • NTU

RA

RA,即 Research Assistant(研究助理),指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的人员。RA 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实验设计与执行、数据收集与分析、文献整理、科研报告或论文的撰写,以及实验室日常事务的管理。通过担任 RA,研究人员可以提前熟悉科研流程,积累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经验,同时建立与导师及课题组的学术联系,为未来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在直博前是否需要做 RA,取决于个人科研经历和未来计划。如果本科阶段已经有较丰富的科研训练,例如你参与了两段大创项目,并且明确了未来博士研究方向,那么直博前做 RA 并非必需。你可以直接进入博士阶段,将本科积累的经验作为科研起点。然而,如果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尚不清晰,或者希望进一步提升实验技能、熟悉国际化科研环境,短期 RA 经验可以帮助你更好地适应博士阶段的科研要求,并为申请博士提供推荐信或科研成果支持。

此外,RA 的经历还能够帮助你提前了解导师的研究风格和实验室文化,这对选择合适的博士导师至关重要。但需要注意的是,RA 工作通常耗时,如果方向与未来博士课题不完全契合,其积累的技能可能无法完全迁移。因此,是否选择做 RA,需要综合考虑你的科研背景、博士方向确定程度以及时间安排。

  • 目标实验室:作为过渡,在申请博士前提前接触项目
  • 其他实验室:增加科研背景,便于申请

缺点:相当于工作,缴纳社保,可能丧失应届生身份;RA工作比较乏味,一般没有太多独立课题,辅助性工作比较多;工作时间长(有较高工资),可能非常累;聘任时间在1-2年不等。

MSc

MSc 在港新既有授课型(Taught)也有研究型(Research)。授课型 MSc 以课程学习为主,时间较短(通常 1 年左右),研究型 MSc 则会加入一定的科研训练。授课型 MSc 更适合职业导向,例如提升专业技能、回国求职或申请博士时作为学历加成,但科研深度一般不如 MPhil。香港很多 MSc 项目学费较高,而且并不一定提供奖学金;新加坡的部分 MSc 会有奖学金,但竞争激烈。选择时注意学校排名。

下下策

  • HKU (QS 11)
    • Master of Medical Sciences
  • CUHK (QS 32)
    • MSc Biochem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
  • NUS (QS 8)
    • MSc Applied Biomedicine
    • MSc Medical Pharmacology
    • MSc Biotechnology
    • *MSc Precision Health and Medicine
  • NTU (QS 12)
    • MSc Life Sciences

关于准备

从统计数据来看, GPA 在出国申请的过程中,仿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般我们听到的那些去牛校的学生,他们不一定有什么像样的研究经历(实际上很可能是根本没有),但却几乎个个都有狂高的 GPA 。于是,每年的申请者和舆论就一致认为,只要 GPA 高,就可以横扫国外大学。

在 GPA 方面我们的建议是,但凡你能做一些比 GPA 更有意义的事情,显然会比死磕 GPA 更有帮助。毕竟不管大家怎么努力,每个专业的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人,卷入这种恶性竞争只会让你荒废时间和精力。

我们应该做什么?做研究!而且要做一流的研究!如果你肯努力,那么做出好的研究成果并非不可能。随着海外院校对中国学校 GPA 含金量的重新认识,研究成果在出国申请过程中的权重日渐增加。它甚至可以扭转你的一切劣势,把你送进最顶尖的名校。这直接导致出国申请的竞争从 GPA ,渐渐地转移到论文上来了。国外大学也发现,与其冒险去招一个可能除了考试什么都不会的人,不如招一个可以实实在在做出研究成果的人。一篇优秀的论文压倒众多 GPA 狂人的例子已成了常见的现象。所以如果你要出国留学,那么提前接触研究是极端有必要的。它不仅在申请学校的竞争中能让你脱颖而出,更且能让你自己思考自己是不是适合做研究,甚至在选校、联系教授阶段,都会带给你非常好的先机。具体如何做研究,请参考本书关于研究部分的论述。

当然,既然是出国念书,那么语言方面的准备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了。我们不应该把对英语的学习当成一个负担。如果你真的想要做有意义的学问,那么你没有任何理由不看英文的著作和论文,没有任何理由不去了解国外的最新科研进展。而很自然地,你的英语能力会随着你在专业方面的努力而不断提高。多读英文原著,多和国外的优秀研究者交流,尽可能地让自己融入到科研的前沿,那么你的英语能力很快会有质的飞跃。当然为了能够出国,你必须得参加几项英语考试,比如 TOEFL 和 GRE 考试。

——Survive SJTU Manual

2025年下半年 ~ 2026年(本科第3年,曼大阶段)

1. 科研主线确定
  • 聚焦主题:把自己未来博士想研究的方向收敛到“RNA调控机制 + 肿瘤转移/免疫/代谢”中的一个或两个关键词,避免分散。
  • 持续产出
    • 设计一个机制 + 验证的闭环研究(比如 RNA → 信号通路 → 功能验证);寻找相关实验室。
  • 目标:到 2026 年底至少有
    • 1 篇已发表综述
    • 1 篇在投或接收的研究性文章
    • 1 篇在写的一作研究性文章(申请时可作为“manuscript under preparation”)
2. 技能储备

另外列表,逐步掌握。(技术栈与项目栈)

  • 湿实验:RNA提取、qPCR、WB、细胞培养、转染、流式、动物模型、小鼠手术操作等。
  • 干实验:R、Python、Seurat、DESeq2、GO/KEGG分析、单细胞分析。
3. 学术社交
  • 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如CSCO(中国)、AACR(美国)、EACR(欧洲))。
  • 积极在会议上做poster或oral presentation(即使是学生会场)。
  • 暑期研究(国内 / 英国 / 港新)。

2026年 ~ 2027年(本科第4年,曼大阶段)

这是博士申请前一年,是科研成果冲刺期。

1. 曼大
  • 在曼大加入一个做肿瘤RNA/免疫/代谢的实验室实习,争取做出独立的子课题
2. 成果目标
  • 争取在2027年底至少有1篇一作Research Paper在投/接收(哪怕是二区)。
  • 综述可有可无。
3. 套磁准备
  • 2027年暑假开始锁定港三/NUS的PI名单,阅读他们近3年的论文。
  • 套磁信提前准备,暑假可试发一轮,建立联系。

2028年(申请年,实习阶段)

时间线
  • 2027年6-8月:完成所有本科毕业事宜,把正在做的文章尽快投稿。
  • 2027年9-12月:正式提交博士申请(港三/NUS一般是这段时间开放)。
  • 2028年春:面试季,补充任何缺口(如额外推荐信、更新CV)。将医院临床实习中接触到的病例或数据与科研兴趣结合,形成转化研究申请亮点(将专业不对口的劣势转变为优势)。
  • 2028年夏:拿到offer,准备签证和入学。

额外提升竞争力的加分项

  1. 国际交流
    • 目标学校/实验室短期访问(2-3个月)。
    • 可以用曼大/药大的summer research / internship或联合课题机会实现。
  2. 奖学金和荣誉
    • 随缘。
  3. 跨学科研习
    • AI+生物信息学,RNA-seq/单细胞数据的深度学习分析

“心神宁定,厚积薄发。”

2024.5.1

关于直博

出国读什么学位,在很多人看来不是问题,因为很多人只会去读有奖学金的学位,那就是博士学位。但是外行们不知道的是,要想最终获得一个博士学位,其中的要求极其苛刻,时间极其漫长,而且读完之后并不能保证你获得比硕士学位乃至本科更好的工作待遇。

博士文凭本身,并不会提高你的身价。

关于读博士,我们一再声明:不想做学术的人请务必不要读博士学位。当然,每年也有很多人不信邪地去读了博士,于是我们可以读到类似“北美wsn的奋斗血泪史”。

一个事实是,设置博士学位的唯一目的是培养顶尖科研人才。这个学位不考虑你的就业前景,不考虑你精神所能承受的压力,它唯一考虑的,是你在某一个领域做出了多大的开创性贡献。很多大学对培养博士生的期望,就是毕业之后成为专业领域的世界级专家。你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付出的努力,如果换算成金钱,绝对会比你在那几年拿到的奖学金多太多了!钱绝对不是读博士的原因。

我们要注意的第二个事实是,在读博士过程中,被导师压迫几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经常是学生第一个学期过来,老板就扔过来几篇乃至几十篇文章,要你写综述、或者实现文章中提到的研究方法、甚至被要求在这些论文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而到了后来,老板要求你每个学期都必须发领域顶级的会议或者期刊论文也是家常便饭。自然,与国内不同的是,这里的老板都很懂这一行,只要你有做不出来的东西去和老板交流,老板一定会帮助你。但是如果你天生就不具备独立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养,也没有热情和耐心去做,那么你就会天经地义地被博士项目淘汰了。

关于博士的第三个事实是,当你终于有一天博士生毕业后,你学到的东西往往太过于细化和深入,不能帮助你在工业界找到合适的工作。而去读博士后,继续混迹学术圈,又会是另外一道鬼门关。想继续做教授,那竞争的惨烈程度比博士入学申请更要血腥无数倍。每年有多少博士毕业,但是每个大学又有多少个教职位空缺?所以,如果你不是醉心学术,没有浓厚的兴趣,或者不觉得自己以后会以研究为生,那么读博士之前最好再考虑一下。

——Survive SJTU Manual

1. 学术发展上的优势

  • 直博意味着从一开始就进入博士培养体系,研究方向更早确定,可以在更长的时间里深耕一个课题,这在需要长期积累的基础科学研究中特别有利。
  • 导师通常会给直博生更完整的科研项目,因为他们知道你会有3-5年的时间持续推进,而不是硕士阶段那种2年就走。
  • 对于想做高水平科研、发表高影响力文章的人,直博提供了更稳定的时间和资源环境。

2. 时间成本的节约

  • 普通路径:本科 → 硕士(2年) → 博士(3-4年) = 5-6年
  • 直博路径:本科 → 博士(3-5年)
  • 少了一段硕士过渡期,总时间上能节省1-2年

3. 职业规划上的考虑

  • 如果目标是高校教师、科研院所研究员、或高端研发岗位,博士是必需的。
  • 直博可以更早完成学术资历积累,在申请博后或国内基金时年龄优势明显(很多青年人才项目有年龄限制,比如35岁以下)。
  • 更好的人才待遇与住房补贴(尤其针对于QS100以内院校的博士)。

4. 资源与机会

  • 很多学校对博士生提供更高额度的奖学金和科研经费支持(尤其是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
  • 导师在分配课题和出国交流名额时,可能更倾向于给博士生,因为他们留在组里的时间更长,投入产出比高。

5. ♥最重要的人

  • 减少1-2年异地时间,直接申请博士免除硕士的过渡空档期,避免多次搬迁的不确定因素。
  • 没有时差,可以随时陪伴。
  • 离中国很近,假期探望、短期会面都更方便,机票便宜、时间短,见面频率更容易保证。
  • 香港博士奖学金(如HKPFS)和新加坡奖学金(如SINGA)覆盖学费+生活费,这意味着可以经济独立,从而减少了异地的许多阻碍。
  • 港新高校在生命科学、药学、临床转化研究等领域都有较强的国际合作网络,尤其是与中国内地医院、制药企业的联合项目多,如果需要可以随时为她提供帮助。
  • 港新博士学历在内地的认可度很高,能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多的人才补贴,未来可以给她更好的生活。

💡 直博的劣势也要考虑:

  • 时间跨度长,心理压力更大,如果中途想转方向,成本比硕士毕业后再申请博士高。
  • 如果本科阶段科研经历不足,可能在前期适应时会很吃力。
  • 如果毕业后不打算走科研路线,直博的额外几年投入未必划算。

关于导师的选择

最终来说,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后继的知识铺垫,以及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所谓有效率的学习,应当是以最高的效率获取知识,服务于这两个目标。

2024.1.7

硬条件(必须匹配的)

  1. 研究方向契合度

    • 至少有50%以上的技术与课题交集,否则入组前期需要大幅转方向,效率低。

      例如RNA+肿瘤背景,可以匹配以下方向:

      • lncRNA / circRNA / miRNA 与肿瘤发生、转移、免疫
      • RNA修饰(m6A、m5C等)与癌症代谢
      • 多组学(bulk RNA-seq、scRNA-seq、spatial transcriptomics)在肿瘤中的应用
    • 检查导师近3年的文章,不要只看homepage上的方向描述,有的导师方向会变。

  2. 科研产出质量

    • 看近3~5年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的质量(IF、期刊分区)。
    • 注意文章的稳定性(每年都有产出,而不是几年才一篇)。
    • 如果导师连续几年有Nature子刊、Cancer Res、Oncogene等高水平文章,说明组里科研氛围较强。
    • 看下导师的博后经历。
  3. 项目与经费稳定性

    • 检查导师是否有长期资助(RGC、CRF、Theme-based、NUS grant等)。
    • 有些港三导师是新PI,科研方向有潜力但资金不稳定,博士奖学金可能有限。
  4. 招生频率与组规模

    • 如果导师每年都收1~2个博士,说明组内有稳定项目。
    • 如果近几年没收博士,可能是经费紧张或精力有限。

软条件(决定你在组里的体验)

  1. 导师管理风格
    • 放养型:自由度高,但需要你自驱力强,适合有成熟科研经验的学生。
    • 手把手型:初期会指导很多细节,适合刚入门或跨方向的学生。
  2. 国际合作与资源
    • 共同作者
    • 海归PI
  3. 组内氛围与人际关系
  4. 毕业去向
    • 看导师往届博士毕业生的去向:如果多数进了好学校做博后/进知名药企R&D,说明导师认可度高。

筛选步骤

  1. 初步筛选
    • 在学校官网或学院网站上找符合方向的PI名单。
    • Google Scholar看近3年文章,记录关键词、研究方法、期刊质量。
  2. 缩小范围
    • LinkedIn/ResearchGate查组员背景和去向。
    • 学术会议(CSCO、AACR、EACR等)看看是否有导师的poster/oral。
  3. 深度评估(非正式沟通)
    • 先读2~3篇导师的代表作,发一封简短的学术交流邮件,观察导师回复速度和态度。
    • 问已毕业的博士生询问关于组里氛围、工作量、资源等。
  4. 最终确认
    • 把研究契合度 + 产出质量 + 管理风格 + 氛围 + 毕业去向整合好,生成一个表格作为备选名单。

备选名单

意向导师

待补充

学校 / 机构 导师 / 团队名称 研究方向 / 技术关键词 说明

https://www.staffnet.manchester.ac.uk/bmh/about-fbmh/our-structure/schools-and-divisions/sms/dmccs/

曼彻斯特大学相关课题组
学校 / 机构 导师 / 团队名称 研究方向 / 技术关键词 说明

关于就业

“知我一个,不甘的人 / 执于所求,无论病瘦
盼望野火不灭 / 盼望月色奔流 / 燃烧不尽 / 凡夫怀袖”

——麦子老师

只是草纲;

之后会按照方向、岗位、Base等分类列举。

科研向

从工作时间、收入和稳定性来看,优选国内高校教职

如果走科研路线,直博(尤其是港新)毕业后可直接进入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博士后研究或讲师/助理教授岗位。科研向岗位的核心竞争力是高质量论文、项目经验和独立科研能力,适合未来想深耕学术领域的人。

高校与科研院所

  • 岗位:讲师、副教授、青年研究员、博士后
  • 去向:国内“双一流”高校(药学院、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中科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科研机构

产业向

可以进入大型国际合作实验室或跨国制药公司的研发部门,负责早期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等工作。这一路径的优点是能保持学术活跃度和研究自主性,缺点是需要较强的持续科研产出能力。

博士背景在产业界有助于进入跨国制药公司(如辉瑞、罗氏、诺华、默沙东)、CRO公司、创新药企的研发、注册事务、临床试验管理等中高端岗位。相比硕士毕业,博士毕业能更快晋升到研发经理、科学家、医学事务负责人等职位,并在行业内获得更高的起点薪酬。如果方向偏数据、生信、AI制药,还能进入医药大数据、医疗器械、数字医疗等新兴领域。

生物医药/制药企业

  • 岗位:新药研发科学家、临床研究科学家(CRA/Medical Scientist)、注册事务经理、医学顾问(MA)
  • 去向:跨国药企(罗氏、辉瑞、阿斯利康、诺华)、国内龙头(恒瑞、百济、君实、信达)、创新药 Biotech(和黄医药、康方、再鼎等)

创业与转化

  • 方向:分子诊断、靶向药物研发、肿瘤免疫治疗技术平台
  • 机会:港新博士期间如果积累了专利和产业合作经验,可以直接在国内申请孵化资金(如各地“高层次人才计划”),创办 Biotech 或转化医学公司。

体制向

在高校附属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学科室,高学历往往意味着更快晋升职称和获得科研立项机会。在药监局、医保局、卫健委等公共管理机构,博士学历可进入政策制定、药品审评、注册管理等关键岗位。海外背景在部分体制内单位招聘中会被视为“高层次人才”,享有额外的落户和科研启动资金政策。

医院/临床科研平台

  • 岗位:临床药师科研岗、转化医学中心研究员、分子诊断平台负责人
  • 去向:三甲医院(特别是肿瘤医院、综合医院的转化医学部门)

政策与产业支持机构

  • 岗位:药品审评专员
  • 去向:国家药监局(NMPA)、各省市药监部门

Author: thyzzs
Reprint policy: 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are used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CC BY-NC-SA 4.0 reprint policy. If reproduced, please indicate source thyzzs !
评论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