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评《夜雨寄北(新诗版)》


会有一天,我跟你说起今夜的雨,

弥漫的水气,浸润了远来的家书。

窗外的池塘,秋水涨满,

我在想,你是怎样写下了我的称呼。

故乡好远,阻隔着千山万水,

归期迷茫,日日在手指间飘忽。

离人的思念,就像那红烛的芯子,

刚刚剪去,又悄悄长出。

好在啊,好在还有记忆中西窗的烛光,

它摇曳在眼前,摇曳在今夜的巴蜀。

​ 本诗改编甚妙。

​ 原诗中本为“夜雨寄内”(一作),为写赠故乡爱妻的家书之作,而改编却“反而行之”,不再抒写“我”写家书的背景,而转而描写“我”收到家书时的所想所思。虽是收到家书,却丝毫不提家书内容,只用“我”的思绪,“我”周围的意象(池塘、水汽、秋水)来含蓄而又十分深沉饱满地表达羁旅之愁、不归之苦,情感顿时在雨的静谧氛围中跃然纸上。

​ “情到深处易生幻。”夜雨之秋,本就是容易相思的时节,在这特定环境中,已跃然纸上的羁旅愁、不归苦便与雨的绵密交织在一起,化作“怎样写下称呼”的伊人,化作千山之外的故乡。第一小节并未有刻意的抒情,然读者仅从此景中稍随之联想,便能感悟到那不输原诗的深情流露。

​ 第二小节构思则更加巧妙。“日日”“飘忽”的是一封封承载相思的家书,更是渺远到令人迷茫的归期。“飘忽”一词可谓用词神妙。归期不定,思而不得归的浓情便重重相叠,而“飘忽”更加重了这份茫远感,不定感。下句中将“剪烛”与思念相融,既有对原诗的顺承,也有构思的进步。“剪烛”不再是原诗中的深夜秉烛长谈,而化为了剪也又生,理也还乱的思念。情感的凄苦,绵长之意也更进一步。

​ 末节笔调陡转,未言“苦”而写以“乐”,但情感却更加深厚,更加耐人寻味。“好在还有记忆中西窗的烛光”,比起原诗,作者不再憧憬未来,转而追忆美好的过去。西窗的烛光,亲切而又温馨,她笑眼盈盈,容貌依稀当年。“我”追忆的不是卿卿我我的缠绵,而是烛下二人世界中毫无隔阂的夜谈,这恰恰更能表现夫妻二人的伉俪情深。这一情景、这一刻摇曳在手持家书的我面前,正如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似在眼前,又恍如隔世。巴蜀今夜的追忆,使全诗的感情之隽永、之浓重上开到一个新的高度,余音袅袅。

​ 本诗抒写既有现实,也有回忆;既有现实,也有联想。多用比喻,比拟,用词贴切出神。

​ 纵观全诗,相对原诗而言,既有忠于原作的真实性,又有其独到的创新性。作者充分发挥新诗的优势,将原诗中的情感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宽度,更加厚重。若将原诗比作思念的清清溪流,则可以说本作,便是溪流所汇成的一潭碧湖。


Author: thyzzs
Reprint policy: 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are used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CC BY-NC-SA 4.0 reprint policy. If reproduced, please indicate source thyzzs !
评论
 Previous
孤旅青春 孤旅青春
后来许多人问过我一个人夜晚踟蹰路上的心情,我想起的不是孤单与路长,而是波澜壮阔的海,和天空中耀眼的星光。
2022-02-13
Next 
《红楼梦》随笔(六十一 - 八十) 《红楼梦》随笔(六十一 - 八十)
“我是第一次读《红楼》,手书至此,笔尖却有一分难言与不舍。其实每个人都像在书中一样,有着自己的角色,背负自己的宿命。《红楼》,能包容一切人。”
2022-02-01
  TOC